光伏出海再受阻!
近期,美国商务部宣布了其对东南亚四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晶体光伏电池(无论是否组装成组件)反倾销与反补贴税的终裁税率,其税率之高令人咋舌。相比于2024年底的初裁税率结果,此次终裁税率再度飙升。
据多家媒体报道,上述东南亚四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税率最高涨至271.28%,反补贴税率范围在14.64%—3403.96%之间。两项税率叠加,部分柬埔寨光伏企业面临的双反税率最高达3521.14%。
有资深光伏市场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相关税率普遍高达百分之一两百,部分甚至离谱地超过3000%,就像最近看到的对等关税税率,一旦税率高到一定的程度,更多的就是一种“数字游戏”。此类关税很多时候沦为了政治层面的表态工具,或是部分国家向美国政府“表忠心”的手段,真正的意义并不是很大。
短期边际影响不大
据媒体披露,美国的“双反”调查起源于七家美国太阳能制造商于2024年4月24日提交的请愿书。这些公司既包括美国本土的光伏制造商FirstSolar、SwiftSolar和MissionSolar,也包括挪威RECSilicon、瑞士MeyerBurger和总部位于韩国的Qcells,以及拟在美国建立电池片产能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商ConvaltEnergy。
他们在请愿书中指责在东南亚四国设有工厂的中国公司,向美国市场大量供应价格低于生产成本的晶体硅光伏电池以及用这些电池制造的组件。他们表示,这导致价格暴跌超过50%,威胁到这些公司在美国制造的产品。
根据美国商务部公告的时间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需在2025年6月2日作出终裁认定,如果USITC做出肯定裁决,“双反”税率将会于2025年6月9日正式生效。
众所周知,海外市场一直是光伏企业重要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国内产能过剩,内卷加剧的情况下,光伏出海异常火爆。那么,“双反”之下,对我国在东南亚投资建厂的光伏企业影响究竟几何?
上述资深市场人士告诉记者,“去年年底双反税的初步裁定结果已公布,如今终裁结果虽有所提升,但整体仍在市场预期范围之内。相信行业内的主要企业无论通过关停东南亚产能,还是寻求非关税国家的替代产能等方式,都已经提前研判与应对了。因此,从影响层面来看,该政策虽存在长期影响,但对市场的短期边际影响不大。”
“去年11月双反裁定初裁之前,基本上布局于东南亚的中国企业产线已陆续停产。此前该区域产能超40GW,如今整体开工率不足20%,甚至低于10%。在此过程中,部分产能自去年起已向印尼转移。因此,从双反初裁到终裁关税的落地,这段时期内的实际影响不是很大,其影响已经反映在2024年上半年了。”上海有色网光伏分析师毛婷婷对记者表示。
在毛婷婷看来,目前,出口美国的电池、组件等产品大多源自印尼。此外,部分企业通过委托东南亚代工厂生产的方式向美国供货。所以,自去年11月到现在终裁这段时间内,对我国产业链的影响几乎没有,只是加速了东南亚这边有产能的中国企业去其他地方布局。
谈及对企业的影响,天合光能相关人员向记者透露,公司出口美国市场收入占比不到10%,公司印尼工厂不受本次双反结果影响,未来具有明显价格优势。目前没有明确的产能转移或扩产计划。
美国电池产能短缺
记者了解到,当前,美国光伏市场的关键问题是电池产能不足。2025年一季度,美国组件产能达50.5GW,但本土电池产能仅有2.3GW,排除薄膜组件产能后,美国仍有约37GW的电池产能缺口。业内预期美国仍需进口印尼、老挝产品,但假设印尼、老挝无法完全支撑订单需求,推测部分体量可能还得从印度或有“双反”税率的马来西亚进口。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吕锦标近期提到,“双反”税率会推高美国组件价格。美国当地可以有近一半供应能力,但一体化产品成本接近2元/瓦。东南亚产组件成本比中国内地高20%—30%,各项关税在60%—80%的地区还是可以出口美国。
中信证券研报认为,“关税战”冲击虽造成中国光伏厂商海外产能成本上升并进一步挤压盈利,但相较于美国本土制造成本,或仍具相对优势,美国光伏制造回流进程充满不确定性,中期内难改光伏产品进口依赖的窘境。
总体来看,税率上升势必将推高美国光伏项目成本,供应链价格可能也需调涨以应对关税压力。
从供应链视角,可将市场划分为中国与海外两大板块。针对海外市场,毛婷婷告诉记者,美国、欧洲、印度曾是中国光伏产品的重要出口目的地。此前,美国市场依赖东南亚产能供应组件进口,但随着其本土产能逐步提升,2024年组件进口量持续走低。基本上自去年起,也不能出口到印度市场了,尽管电池产品仍存在阶段性窗口期,但从2026年6月1日起,也将禁止进口中国电池产品,这对中国光伏出口影响比较大。欧洲市场前两年库存高企,今年虽库存去化明显,但当地正大力扶持本土组件厂商,完善供应链体系,所以这三大市场对中国光伏出口需求影响挺大的。
谈及美国市场,上述资深市场人士向记者分析表示,企业要持续关注非东盟地区的产能与供应链状况,确保美国在手订单的供给,同时,长期也要关注美国本土的投产机遇。但鉴于美国政策近期起伏太大,所以在美本土投资意向的确定性以及未来的可行性还有待商榷。
中国光伏如何应对?
面对美国挥舞的关税大棒及市场环境的变化,中国企业应如何应对和发力?
毛婷婷指出,就海外市场开发而言,中国企业去沙特、埃及以及中东阿曼等海外地区建厂,主要出于两大战略考量:一是将电池和组件输入到美国,二是覆盖中东市场。1年之内,美国仍在电池供应缺口,短期内(3个月内)中国可通过印尼工厂向美国输出电池产品。然而,随着3个月后对等关税政策的实施,印尼电池出口的经济性优势也会被削弱,当地产能或面临过剩压力。待印尼关税上调后,沙特、阿曼等中东地区对美出口量会增加。但美国也在不断增加电池布局,预计1—3年后,在中东投资建厂的中国光伏企业,会更多地布局开发中东本地电站客户,去满足当地能源供应需求。
据相关数据统计,今年1月份,美国光伏产品进口量整体收缩,上述东南亚四国出口占比已经下滑至50%,“双反”前其占比超过85%,但值得关注的是,老挝、印尼占比明显提升,东南地区整体占比仍在80%以上。
当前不确定性极高的贸易形势下,印尼和老挝也难免遭遇美国的围堵。记者留意到,有光伏业内人士指出,中国企业应从过去的抱团取暖,改为全球化的分散式投资,“不再扎堆。”
上述资深市场人士向记者表示,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一方面,美国市场在过去两年贡献了较大比例的利润,但从长远发展考量,还是要开拓多元化市场渠道、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谈及未来增长点,毛婷婷向记者分析表示,中东非光伏市场潜力比较大,现在很多中国企业去那边了,以前老的市场,像印度、欧美,随着市场供应链本土化,对中国光伏产品的依赖度下滑,所以以后增长点还是在中东非市场。
InfoLink研究认为,随着各国持续与美国磋商关税条件,未来,光伏制造商可能逐步转向税率较低、产能尚未饱和的中东或非洲地区,以分散政策风险,最终能否建立多元市场销售与品牌价值,将是厂家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
记者了解到,为应对关税冲击,中国头部光伏厂商近年来正在加速推进美国本土建厂或者合资企业计划,其中包括隆基绿能、天合光能、阿特斯、晶澳科技、晶科能源等,截至去年二季度,国内光伏企业在美国已有13GW组件产能投产,分别有7GW电池、12GW组件产能规划或在建。
除此之外,晶澳科技、晶科能源、TCL中环、协鑫科技、钧达股份等企业也宣布在沙特阿拉伯、阿联酋、阿曼和埃及等地区投资,涉及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支架、玻璃等多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