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光伏产业,三年前就开始的围绕单晶、多晶的明争暗斗似乎仍未停止。
在大同“领跑者”基地中,单晶组件一路狂奔,取得了单晶在整体市场份额3倍之多的惊喜成就。不过,对于这个惊异的表现,众多中国光伏业一线大牌的企业阵营中传出另一个声音:单晶17%的领跑者技术标准门槛设定偏低,整个行业无序竞争,而这或许违背了“领跑者”的初衷。
被中国光伏业称为“630”的2016年6月30日,是中国光伏应用史上的重要时刻。中国首个光伏“领跑者”技术基地——大同采煤沉陷区1GW项目全部并网。
和大市场环境呈现出疲软的表现不同,大同“领跑者”基地中单晶组件绝地狂奔,占比超过60%,相比2015年国内单晶不到20%的市场占比提高了3倍多,将此前市场份额稳定在八成的多晶兵团占比压制到不足四成。
晶硅是太阳能利用最主要的光伏材料。当熔融的单质硅凝固时,硅原子以金刚石晶格排列成许多晶核,如晶核长成晶面取向相同的晶粒,形成单晶硅,如果晶核长成晶面取向不同的晶粒,则为多晶硅。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高、可靠性高;各处转换效率的均匀性;应用高品质的金属浆料制作背场和电极,导电性优于多晶硅。从制作成本上来讲,多晶硅太阳能材料制造简便,节约电耗,总的生产成本较低,因此得到大量发展。此外,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使用寿命也要比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短。
单晶组件在“领跑者”技术基地的反超,除了“技术标准门槛设定偏低”之外,还有供应问题。去年,单晶类产品市场份额继续萎缩;性价比占上风的多晶硅片则出现了供不应求。在这样的局面下,价格相对偏低的“领跑者”中,具备足够供应量的单晶乘势进入。
2015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发布《能效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所谓“能效领跑者”,是指同类可比范围内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产品、企业或单位,“光伏领跑者”是与其并行的一种促进先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加强光伏产品和工程质量管理的专项方案。
乐叶光伏市场部负责人王英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同“领跑者”基地中单晶组件占比大量增长,是目前中国光伏应用中的“市场选择”。
总部位于西安的乐叶光伏,背靠全球最大的单晶硅片(棒)光伏制造豪门——西安隆基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作为目前中国惟一一家只做单晶业务的光伏巨头,现拥有1GW单晶组件产能。
大同“领跑者”基地中单晶组件使用量的大幅度提升,让乐叶光伏成为老牌单晶组件商晶澳太阳能之外最大的得益者。
这个巨大的收益在隆基股份发布2016年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中明显可见。7月下旬批露的公告显示,2016年前6月净利润为8.3亿-8.8亿元,同比增加超过6倍。
公告称业绩增长主要是因为单晶市场份额的提升和单晶高效产品销量的显著提升。2014年底,被隆基股份收购的乐叶光伏开始越过电池进入组件制造领域,完成单晶光伏产业链上切片之外的组件布局。此时正值“领跑者”计划实施前夜。
时至2015年,这家在单晶领域快速发展的全球光伏单晶巨头在组件战略上快速推进。
隆基股份公告显示,未来三年已签约组件订单已超过10GW,同时,隆基股份积极筹划在衢州、合肥、泰州、印度布局电池和组件厂,预计组件厂2016年年底的产能将超过3GW,营收应在500亿元以上。
对于“单晶17%的领跑者技术标准门槛偏低”的声音,乐叶光伏市场部负责人王英歌不予置评。
不过,他在回复记者采访时称,在大同“领跑者”的市场中,多晶与单晶已经呈现出良性竞争的格局。
全球第二大组件巨头阿特斯阳光电力旗下拥有单晶和多晶业务,作为中国首家登陆美国纳斯达克的光伏巨头,其全球市场总监张含冰直言不讳的向记者表明态度:单晶17%的领跑者技术标准门槛“太低,算不上领跑。只是‘跟跑’,单晶至少要做到18%才是可及的‘领跑’”。
已经连续两年实现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第一的天合光能的品牌负责人拒绝对此置评。以多晶组件为主、在今年第二季度已经在组件出货量上冲到全球第一的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同样以“‘单多路线之争’的话题太敏感”拒绝置评。
江苏一家知名光伏企业的高管告诉记者,这实质上还是演绎多年的“单多”技术路线之争下的利益纠葛,主管部门可能在新年度标准修订中进行调整。
从2010年开始,凭借更高的性价比,多晶光伏产品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相比之下,多年来一度成为海外主打的单晶光伏市场,因其成本相对过高以及生产设备被国际上少数几家企业垄断等原因,其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一直有限,且呈逐年下滑之势,2015年更是创下了不到18%的新低,单晶产品库存高企。
另一方面,经过多年高速发展的中国已成为光伏制造大国,但产业结构不合理,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面对紧迫形势,国家能源局从2015年起开始逐年提高光伏产品的标准、质量与门槛,以促进行业优胜劣汰,其中一个措施便是实施“领跑者”计划。
山西省大同市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是国家能源局启动的首个1GW光伏“领跑者”示范基地。投资估算100亿元,将建设13个光伏电站,建成后年均上网电量15亿千瓦时,年可实现税收2.6亿元、节约标煤48万吨。
多家接受采访的光伏企业高管向记者介绍,“领跑者”计划实施标准制定初期,单晶电池的转化效率已经达到19%,与门槛要求的17%组件转化效率对应的19.6%,相差0.6%左右,且超过八成的大多数企业达标。
多晶行业的电池转化率和组件转化率相差1.5%,达标的仅有二成至三成。英利首席技术官(CTO)宋登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领跑者”确实对多晶行业有影响。“未达到标准的近八成的企业,想方设法加大技术投入提高效率,以期望进入领跑者计划中分杯羹。”
宋登元认为,仅用组件转化效率来作为单一指标进入门槛的考核过于简单,其建议可以鼓励更多的技术创新使用、转化率可分别设立电池及组件两大块,转化效率应该设为动态指标,不能一成不变。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让少数优秀企业领跑的效果。
保利协鑫CTO万跃鹏认为,在光伏“领跑者”标准中,单晶的组件效率设定在17%,不仅比国际主流的20%以上的单晶产品指标相差很远,比多晶的16.5%领跑指标也仅高0.5%。
“从技术特性上看,以前相差在1.5%-2%之间,这几年多晶效率提升比较快,效率差在1%比较合理。”万跃鹏说。
大同“领跑者”基地中单晶组件使用量的大幅度提升,让乐叶光伏成为老牌单晶组件商晶澳太阳能之外最大的得益者。
这个巨大的收益在隆基股份发布2016年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中明显可见。7月下旬批露的公告显示,2016年前6月净利润为8.3亿-8.8亿元,同比增加超过6倍。
公告称业绩增长主要是因为单晶市场份额的提升和单晶高效产品销量的显著提升。2014年底,被隆基股份收购的乐叶光伏开始越过电池进入组件制造领域,完成单晶光伏产业链上切片之外的组件布局。此时正值“领跑者”计划实施前夜。
时至2015年,这家在单晶领域快速发展的全球光伏单晶巨头在组件战略上快速推进。
隆基股份公告显示,未来三年已签约组件订单已超过10GW,同时,隆基股份积极筹划在衢州、合肥、泰州、印度布局电池和组件厂,预计组件厂2016年年底的产能将超过3GW,营收应在500亿元以上。
对于“单晶17%的领跑者技术标准门槛偏低”的声音,乐叶光伏市场部负责人王英歌不予置评。
不过,他在回复记者采访时称,在大同“领跑者”的市场中,多晶与单晶已经呈现出良性竞争的格局。
全球第二大组件巨头阿特斯阳光电力旗下拥有单晶和多晶业务,作为中国首家登陆美国纳斯达克的光伏巨头,其全球市场总监张含冰直言不讳的向记者表明态度:单晶17%的领跑者技术标准门槛“太低,算不上领跑。只是‘跟跑’,单晶至少要做到18%才是可及的‘领跑’”。
已经连续两年实现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第一的天合光能的品牌负责人拒绝对此置评。以多晶组件为主、在今年第二季度已经在组件出货量上冲到全球第一的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同样以“‘单多路线之争’的话题太敏感”拒绝置评。
江苏一家知名光伏企业的高管告诉记者,这实质上还是演绎多年的“单多”技术路线之争下的利益纠葛,主管部门可能在新年度标准修订中进行调整。
从2010年开始,凭借更高的性价比,多晶光伏产品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相比之下,多年来一度成为海外主打的单晶光伏市场,因其成本相对过高以及生产设备被国际上少数几家企业垄断等原因,其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一直有限,且呈逐年下滑之势,2015年更是创下了不到18%的新低,单晶产品库存高企。
另一方面,经过多年高速发展的中国已成为光伏制造大国,但产业结构不合理,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面对紧迫形势,国家能源局从2015年起开始逐年提高光伏产品的标准、质量与门槛,以促进行业优胜劣汰,其中一个措施便是实施“领跑者”计划。
山西省大同市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是国家能源局启动的首个1GW光伏“领跑者”示范基地。投资估算100亿元,将建设13个光伏电站,建成后年均上网电量15亿千瓦时,年可实现税收2.6亿元、节约标煤48万吨。
多家接受采访的光伏企业高管向记者介绍,“领跑者”计划实施标准制定初期,单晶电池的转化效率已经达到19%,与门槛要求的17%组件转化效率对应的19.6%,相差0.6%左右,且超过八成的大多数企业达标。
多晶行业的电池转化率和组件转化率相差1.5%,达标的仅有二成至三成。英利首席技术官(CTO)宋登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领跑者”确实对多晶行业有影响。“未达到标准的近八成的企业,想方设法加大技术投入提高效率,以期望进入领跑者计划中分杯羹。”
宋登元认为,仅用组件转化效率来作为单一指标进入门槛的考核过于简单,其建议可以鼓励更多的技术创新使用、转化率可分别设立电池及组件两大块,转化效率应该设为动态指标,不能一成不变。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让少数优秀企业领跑的效果。
保利协鑫CTO万跃鹏认为,在光伏“领跑者”标准中,单晶的组件效率设定在17%,不仅比国际主流的20%以上的单晶产品指标相差很远,比多晶的16.5%领跑指标也仅高0.5%。
“从技术特性上看,以前相差在1.5%-2%之间,这几年多晶效率提升比较快,效率差在1%比较合理。”万跃鹏说。